不穩定訓練是小丑的把戲?
在不穩定平面上進行運動,可以增加核心肌肉活化,還有肢段肌肉活動與共同收縮(作用肌與結抗肌一起)以及動作平衡的練習,增加本體控制的感受。
不穩定的條件下,肌肉活動程度相似但力量減少的現象,顯示肌肉運用外在力量的能力被傳遞到更大穩定性的功能(Anderson and Behm2004) 透過不穩定阻力運動,即使是低阻力都能讓肌肉活動變高,修復結締組織不需要高負荷對抗,所以非穩定訓練的肌肉反應對復健情境及康復後的強化特別有幫助,此階段如果患肢的肌肉穩定不足,施加受傷關節的多餘阻力可能會增加受傷的機會。Behm、Anderson及Curnew(2002)的報告指出,相對於穩定條件,在不穩定的條件下,抬小腿與膝伸展肌肉的結抗活動分別會高出30~40%。 筆者認為,不穩定平面上的訓練除了可以幫助傷兵回到運動場,對於平時很少運動的阻力訓練的初學者,也是很好的訓練工具,平衡方面的進步會增進動作的自信心,不僅能增加在動作控制上的學習,也能幫助練習者對自己的姿勢產生認知,讓身體建構一定的平衡技術水平,對日後的負重訓練建構一個更好的基底。
然而雖然不穩定訓練對於傷者和初階練習者能產生許多優化的效益,但若長期只進行此訓練將會抑制動作爆發力和速度的輸出,此外不穩定性雖能引發關節韌性增加,但也可能限制力量、爆發力等運動表現。當身體面臨不穩定性時所產生的強化策略對主動動作的量與速度產生負面的影響(Carpenter et al.2001)(Adkin et al.2002) 所以在不穩定性的練習中通常會在低速下進行訓練。若考量在運動表現上,絕大部分的動作都是高速進行,過度進行不穩定訓練將會對專項性產生矛盾。
筆者認為,我們應該關注的不是不穩定性的優與劣,而是深入的了解此方式的實際效益,我們應該思考在甚麼樣的情況下需要進行不穩定性的訓練,以及哪些族群以及哪些程度階段需要不穩定性的訓練。各種訓練和工具的發展,背後都有道理存在,若是忘了訓練的本質和個體針對性的問題,那麼不管是何種模式的訓練,恐怕都有可能淪為無意義的遊戲。
參考資料:NSCA核心訓練、功能動作訓練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