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適能?肌力與體能訓練?競技運動? 訓練看起來很像,但目標一樣嗎?
- Bruce
- 2013年12月25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人體運動、體能訓練和運動競技,在人類的歷史中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自古以來從生活中的農耕和狩獵、儀式和慶典、遷移或爭戰都可以看到其中的足跡及重要性…..在專業分工的當代,以及人們對於個別性、特殊性、安全性、效益性的追求,於是為了滿足不同族群及目標,便逐漸發展出了不同的方式、方法、類別和體系….
在訓練中天平的兩端,一端的目的是促進健康(安全性)、一端的目標是發展運動表現(功能性),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越安全的練習限制越多,功能性越差,而功能性高的練習限制較少,難度較高,風險也較高。

從眾多教科書的定義中可以找到,關於體適能的定義,指的是身體適應外界環境的綜合能力,可視為身體適應生活、運動與環境 (例如,溫度、氣候變化或病毒等因素)的綜合能力,體適能包括兩個面向,一般素質(身體健康的狀態)以及特定素質(執行某種職業或運動所需要的特定身體能力)。
健康體適能指的是:心肺耐力、肌力、肌耐力、柔軟度、身體組成,目的是為了調養身心,優化生活,與中華文化講究的養生之道理念相通。而競技體適能所指的是:協調性、速度、爆發力、平衡性、敏捷性、反應時間等,競技的目標便是為了超越和奪牌,追求更快、更高、更強,從內在到外在超脫極限,征服成為王者。兩著之間追求的理念完全不同。 雖然如此,但其中涵蓋的元素多半有遷移關係,往往是最讓人產生疑問和搞不清楚的地方,難道是這些基礎能力運動員不需要嗎? 當然需要!!
如果只用單方面的考量批判另一方,這樣的路徑卻完全不一致....也就衍生了許多爭議和討論話題,討論是好事,如果針鋒相對不但失去了運動設計的本意也不符合運動精神.......比方說拿飛輪有氧和自由車訓練比較、戰鬥有氧和技擊項目(拳擊、空手道、跆拳道)、適能瑜珈和體操或競賽瑜珈、有氧舞蹈和現代舞、舉重和適能阻力訓練.....
訓練設計和考量當然因應參與者全然不同….所以該如何比較? 就好比戰鬥機和客機不同,被賦予的價值和使命也不同。 凡是體適能項目的練習便沒有高超的難度,是一般健康大眾能夠勝任,並促使長久的保持運動習慣的趣味性,為健康而設計,必是設定在安全的範圍及前提下,自然訂定了一些原則和限制。
所以我們可以將這些特性要素,簡單的進行歸納:體適能訓練是為了健康而設計的,肌力與體能訓練為了追求更好的運動能力和生理素質,競技專項訓練則是某些運動競技的針對技能、技巧、技戰術的技藝養成 (項目不同,技能特性也就不同EX:田徑和游泳、球類和體操、技擊和馬術…)
選手的養成,以競賽需求為主要目標,因此訓練就必須講就實用性、高強度、多變化和複雜性,並且高反覆的練習,化數量為質量,讓大腦和身體能夠完全精熟和直接反應,因為那是一項技藝的養成!不同的項目所適應的身體素質也有所差異(舉重、十項體能、球類競技、Cross fit…等),就像是不同物種的動物,為適應大自然演化出不同的生活型態一般,所以千萬不要以為光是參加幾個市民路跑,或是幾個同樂版的菜市場杯賽,就以為自己是運動員(PS:職業運動員、業餘運動員、學生運動員、運動愛好者從分類上和定義上彼此存在著距離).....而且能夠納入正式的錦標賽和運動賽會的競技項目,都是經過世界組織的考核或票選,從參與國家的數量、全球運動人口、該單項的賽制是否公平且完善等,都是參考依據,必須達到一定的水準,詳細可以查詢奧運、亞運、全運會等賽會資料,這邊就不再贅述….
所以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現況的和目標非常重要! 目標是運動課程安排的起點,也是一粒種子,就好比一個價值觀,影響選擇,影響人生。本者認為,從初學開始運動直到成為運動的老鳥,其中運動規劃最重要的原則是"訓力不在新,在於必要"如果你是初學者那麼均衡的訓練各種能力和全身的肌群那就是最重要的,如果你已經是老手,正在往某個單項努力,那就應該選擇安排符合專向模式的訓練方式,然而所有的訓練都必須有好的分期和整合,有非常多的方法,但健康是每個人都需要的!唯有建立在健康的基礎上,才是務實且長遠的策略,這就是體適能和肌力與體能訓練一直糾結的灰色地帶,也是傷害防護逐漸被重視的原因。
參考資料:體能訓練全書、運動科學與訓練